每日资讯:郑州: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贷100万元 租房不限提取次数
淝水之战被东晋打败以后,苻坚对张夫人说朕若用朝臣之言,岂见今日之事邪,当何面目复临天下乎,(113)称自己没有脸面再做天下之主了。
但我要说的是,在中国内部,对形而上学这个传统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,而这个不一样我觉得有必要再提出来。其实在现代哲学中,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,形而上学问题都已不是个热门论域。
三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?——我想跳过中间的有无形上学,因为丁耘的问题跟宋明理学的关系比较密切一点,所以我只讲道器形上学与理气形上学的区别——道器形上学和理气形上学最主要的区别,在于器和气这两个字上。前几天一位中山大学的物理学家给我看了一篇题为《暗物质与宇宙的终结》的文章,文中认为宇宙是一定会终结的,人类只是漫长的时空中的过客。作者的情怀是令人感动的。但是,宋明的理气形上学认为,每个物的气是共通的,其形而上层次即理在根本上是一样的,所以它更接近于西式的存在形上学在唯识学中,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的区别,这一区别其实就是四缘说中所缘缘与因缘的关系,也就是真如与阿赖耶识的关系。
进入专题: 形而上学 。所缘缘作为建立因,在《宝藏论》里的一个著名偈子中就是用大地比喻所缘,用以说明真如,用大树的种子和根来比喻因缘,说明阿赖耶识(种子识、藏识)。曾撰有《马王堆帛书易经六十四卦的重卦和卦序问题》、《马王堆帛书<系辞传>校读》等论文,并出版有《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》、《周易彖象传义理探微》等书。
如薛学潜的《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》一书中,既有易方阵之解析,又有河图之统计力学,还有易方阵引出向量理论方程式,等等。根据目前学术界的通常做法,我们将这一阶段的易学研究,分为两小阶段:建国后至七七年为第一阶段,七八年至今为第二阶段。但随着文化热和文化讨论的不断深入,易学哲学的研究也渐渐超越唯心、唯物,辩证法、形而上学的狭隘模式,把视角转向探讨《周易》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、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等更具时代色彩的问题上来。而其易学哲学的研究,则以表达自我的主观体验,附会自我的哲学认识为目的,表现出极强的我注六经的色彩,与大陆学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易学哲学研究颇有区别。
下卷则述以象数解易之群例。近年来,关于帛书《系辞》的字数,学者们的观点已基本趋同。
李景春则坚持说此书系文王所作,周公所补充。(1) 易学文献的辑佚与考注 这一方面,成绩最突出的首推屈万里、高明二先生。在易学正热的九十年代初期,有一本很具功力的易学著作,却鲜为人知,那就是已故著名学者杨柳桥先生的《周易绎传》。关于《周易》的哲学,学者普遍认为《易经》中包含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,但《易经》哲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原始朴素唯物主义的,论者的分歧比较大。
他去汉、宋门户之见,冶象数理于一炉,自谓拨云雾而见青天。持战国说者为平心,主要是对郭沫若三十年代观点的阐发和补充。此后的经传注释作品,虽然因作者的观点不同而存在种种认识上的差异,但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回归传统经学的倾向。尽管经学家们为说通《周易》,花样翻新,创设了种种体例,但这些体例是否合乎《易》之本然面目,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种解释活动本身,不仅能让他们求理智的了解,亦能求情感的满足,还能在实践的层面求上学下达或下学上达的进路。
李申的《话说太极图》对宋代图书学的渊源流传作出了细致的考证。自谓余玩易垂四十年,凡关于易象易数者,皆能约略解之其所著《易学探源》,包括《易学入门》、《河图象说》、《周易经传解》、《卦气集解》等,其中的《河图象说》专门研究宋儒之象数,《卦气集解》专门研究汉儒之象数。
以此为基础,又从象数与义理两方面分析了《易传》各篇的思想内涵,及其在会通易学和儒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。魏先生的观点很快引起了人们的争论,于是围绕着对《易经数理科学新论》的认识,展开了一场关于易学与科学的大讨论。
附录部分一为《先秦诸子之周易说》,一为《本书引用周易注释书目》。而且具有深湛之哲理,影响于儒家道家哲学思想这甚巨。《周易》形上学的探讨与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、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的探讨有关。一九三五年,郭沫若又撰《周易之制作时代》,考证《周易》经传的制作时代、作者等问题。传统象数易学中,存在大量颇具规律性的图形、图式和变换法则,理解起来比较困难。……尽管他将《周易》中的筮法,引向占候之术,宣扬了天人感应的迷信,但他提出的世界图式对后来的哲学家们探讨世界的普遍联系,很有启发的意义。
余先生还十分重视易道的现代诠释,并对易学中的管理思想表现出浓厚兴趣。方先生的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。
易学考古,意义有三:一是证伪或证是,一是弥补易学史的某些环节,一是提供前人未知的新内容。持殷末说者为高文策,其根据是乾象天,记殷末安阳地区的天象。
这构成了中国本世纪易学研究的基本发展线索。(二)古史辨派的易学研究 五四新文化运动,使西方的新思想、新观念纷纷传入中国,不少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因此而开始从新的角度,用新的方法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。
这一时期的易学研究,以对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的探讨为背景,以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之大本大根的体知为职志。如他对观象之方法的研究,对奇数始于一、偶数始于四、阳顺阴逆、数之体用的研究,都有独到之处。在这方面作出开拓性工作的是高怀民先生。(2) 易学史研究 易学作为传统经学的一部分,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。
以太合为终极目标的天人、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。但封建时代的学术思想及传承这种学术思想的方法及手段──经学,却没有因此而马上退出历史舞台。
蕴百家之精义,抒一己之所得。时人评价说:高君此书专究研爻辞,不问十翼,更不问由汉至清的各家易解。
萧汉明的《船山易学研究》则对博大精深的王船山易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。古史辨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。
近年来,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加强,在易学研究领域也表现出了相融互补的发展趋势。对于《周易》,尚无暇予以关注。另外他还以《周易》附会近代自然科学,演宇宙进化、民主共和。张是黄的弟子,除该书外,还著有《象数与易理》、《周易与文学》等易学专著。
这三种倾向,第一种学术性较强,第二种启发意义较大,第三种则没有什么价值。同时他还讨论了与此有关的中国上古史上的一些问题。
(1) 《周易》经传的注译 《周易》作为一部特殊的先秦典籍,有许多问题需要作出考证和注释。屈先生著《先秦汉魏易例述评》二卷,上卷就卦爻辞及十翼分别探其易例,并就先秦至西汉武帝之前典籍中涉及《易》者,而求其易例之所在。
其中,文献的辑佚和考证,以恢复易学的本来面目,诠释易学的本来内涵为职志,带有极强的我注六经的倾向,与大陆学者强调的坚持严格的历史性,颇有相通之处。七八年以后,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,易学研究开始走出禁区,并迅速得以开展,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二次热潮,直至今日,余热未息。